2021-03-22 來源:四川日報
陶高柄豆。本版圖片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
長期以來,從眾多文物中,考古學家推測金沙文明是三星堆文明的延續。但古蜀人為什么從三星堆“遷都”到金沙,目前還沒有定論。
通過梳理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,以及采訪相關專家學者可以發現,對于“三星堆為何遷都”“三星堆文化為何神秘消失”等話題,學術界主要有“自然災害說”“權力斗爭說”“外敵入侵說”等具有代表性的觀點。
□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余如波
自然災害說
洪水、地震致三星堆古城毀亡
“自然災害說”并非異想天開。早在1986年的三星堆遺址發掘中,考古工作者便發現在三星堆文化層之上,有一層厚20-50厘米的淤土,其中包含物極少。再以上的地層中,只有兩漢以后至近現代的零星遺物。
而在《蜀王本紀》《華陽國志》等歷史文獻中,恰好記載了大致同一時期杜宇王時代的嚴重洪水,以及鱉靈治水的傳說。一些學者將考古發現與歷史文獻聯系起來,認為三星堆文明的突然消亡,與洪水及其帶來的動亂可能有關。
對于這一問題,自然科學研究者也有涉足。有學者通過比對全球古環境演化研究成果,指出三星堆主體文明正值氣候災變期,他們由此推測三星堆古城毀亡于馬牧河改道。
也有研究者表示,所謂的“自然災害”可能是地震。
2010年,清華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結合實地考察、考古資料和歷史文獻發表論文,認為公元前1099年的一場地震引發了山崩、滑坡,形成堰塞湖并導致河流改道,使流經三星堆的古岷江枯竭,而使都江堰玉壘山出山口水量急劇增大。這可能是引起三星堆文明消亡與金沙文明興起的原因,也是造成傳說中古蜀國罕見大洪水的原因。
對于上述觀點,一些考古學者并不認同。三星堆遺址主要發掘者之一陳德安介紹,相關研究表明,三星堆遺址的上下游并未發現馬牧河改道的跡象,只能證明河流左右搖擺較大,向北遷移沖毀了西城墻至月亮灣之間的臺地。此外,文獻記載鱉靈治水也是相當成功的,即使水災對都城有一定影響,也不至于遷都。
權力斗爭說
兩大族群對抗后向金沙遷徙
一些學者將三星堆“遷都”或“衰落”歸因于權力斗爭。
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孫華注意到,在三星堆文化晚期,原先的宮殿、神廟、城墻都已毀棄,大量居民遷往他處。
究其原因,孫華根據考古發現推論道,在三星堆古代國家的晚期,該國上層社會執掌權力的兩個族群出現了權力分配失衡的現象。掌管宗教祭祀的族群開始強化他們的權力,受到排擠的族群則通過他們在行政、軍事和外交方面的資源,并與外來族群結成同盟,最終戰勝或清除了前者。
在這場激烈的沖突中,三星堆城中的神廟遭到無意或有意的破壞,神廟內的像設和器物等都被火焚燒過,并被有意砸斷或砸扁(也有可能被倒塌的神廟砸壞)。獲得勝利的族群及其同盟,掩埋了原先神廟中的像設和器具,多數人離開了三星堆古城,分別向附近的成都金沙等地轉移。
同樣歸結于“內因”,考古學者趙殿增提供了另一個視角。他認為,三星堆神權古國為突顯奇異的觀念而營造的大量神器祭器,大大超過了國家的承受能力,過度的人力物力集中和財富消耗,必然導致經濟的崩潰和社會的沖突。
大約在商代后期,三星堆神權古國發生了嚴重的生存災難和社會恐慌,人們認為這些神器已經“失靈”了,需要把它們送回天上與神界。于是在距今3200年左右,三星堆神權古國舉行了最大和最后的祭典,砸壞并焚燒了全部神器和祭器,將其有序地埋藏于祭祀坑中,神殿等建筑也同時被毀,隨后統治中心遷至成都金沙。
“當然,這還有待新材料的發現與驗證?!壁w殿增說。
外敵入侵說
周人﹃擊蜀﹄迫使政治中心轉移
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,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逐步揭示出成都平原先秦時期的文化面貌,其中最重要的包括三星堆祭祀器物坑、寶墩文化城址和金沙遺址,這使得成都平原先秦時期的文化發展序列日益清晰、完善。
蜀地與外界建立了越來越多的聯系。一些學者認為在青銅時代的成都平原,政治和文化中心最初在三星堆,后遷至成都金沙。在此過程中有過“對抗”階段,可能就是三星堆“遷都”或“衰落”的主要原因。
陳德安說,四川及周邊地區的考古發現表明,當時,古蜀勢力東出三峽、北達漢中盆地,還越過秦嶺靠近關中平原,自然會對周人造成威脅。周人在滅殷后緊接著擊蜀,也在情理之中。他認為,蜀國政治中心從三星堆轉移至成都,應和周原卜辭記載的“伐蜀”和《逸周書·世俘解》記載的“新荒命伐蜀”的事件有關。
在西周早期,周人的勢力有可能一度到達成都平原,開始沖擊當地原有的文化結構體系,這也許是《華陽國志》記載的“開明氏自夢郭移,乃徙至成都”的歷史背景。陳德安說,三星堆都城功能的終止應在西周初期或稍后。
不過,也有學者持懷疑態度。他們認為,三星堆在這期間或許發生了某種變故,導致了宗廟、神廟的廢棄和祭祀器物坑的形成,從考古材料看不出當時有外來勢力入侵,或是發生內亂。因為從三星堆到金沙,兩個文化的墓葬中均不見實用兵器,也沒有與戰爭或其他暴力行為相關的跡象。
更多新聞
上一篇:觀花海、賞民俗、品美食 金龍魚外婆鄉小榨菜籽油菜花節在都江堰舉行
上一篇:返回列表
相關新聞
都江堰市舊稱灌縣,是成都市代管之縣級市[1] ,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?!岸冀摺币蚯貒窨ぬ乩畋藿ǖ亩冀咚こ潭妹?,被譽為“天府之源”。全市幅員面積1208平方公里,轄13個鎮、5個街道、1個鄉,1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,69個城市社區和187個農村社區,城市建成區35.3平方公里,截至2015年,全市常住人口約68.02萬人,戶籍人口約61.88萬人。
都江堰市也是四川省經濟綜合實力“十強縣(市)”。2017年,全市GDP超過348.5億元。
都江堰是國際旅游名城,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譽為“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”;有“青城天下幽”之稱的青城山,是中國道教發祥地。
都江堰市旅游資源富集,擁有舉世矚目的世界文化遺產—都江堰·青城山,是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世界自然遺產的重要組成,先后榮獲“首屆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”、“聯合國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良好范例獎”、“中國優秀旅游城市”、“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”、“國家歷史文化名城”、“國家級生態示范區”、“國家園林城市”、“最佳中國魅力城市”等殊榮。
2017年6月,都江堰市被命名國家衛生城市。